近期參加由“台灣永續綠營建聯盟”所主辦的建築趨勢高峰論壇,會中的一個主題是有關“同層排水”工法,並邀請了來自業界多位資深營建及建材同業,針對目前主流做法,創新的方向及此工法的未來展望,提出了見解倡議及深入討論,以下為內容摘要:
「同層排水」概念早在1970年代日本就有法規明確定義,簡單來說,就是為了解決傳統建物設計上,樓上的排水系統貫穿樓板侵入樓下的使用空間,而造成後續維修更新的困難及延伸出的爭議和糾紛。目前為數眾多的建築物,樓上的排水管線通常都是穿過樓板,置於樓下住戶的天花板上,而排水系統等管線事實上使用年限約莫15年左右,期間如果遇到漏水堵塞等問題需要排解修繕,經常需要協調樓下住戶幫忙,才有辦法將漏水問題解決。除了容易造成彼此困擾之外,若是遇到需要開挖牆體更是有可能造成結構問題,以及許多額外的費用和工時。
“同層排水”的工法為了就是要解決以上這些問題,透過工法及設計,確保管路設備的管理檢查維護更新同屬一層,達到自己的管線自己維護修繕,不需要到別人的樓層,減少居住糾紛。
目前歐美等先進國家都已經採用此設計工法,就連中國大陸地區也在2016年開始強制實施同層排水,台灣起步較慢,112年1月才正式通過,由內政部修正「建築技術規則」建築設備編第29條之1條文,自112年1月1日起施行「建築物全部或部分採同層排水系統者,其給水排水衛生系統之排水管、排水橫支管及給水排水衛生設備應同層敷設,不得貫穿分戶樓板。」此次修法的目的為改善傳統貫穿樓板的施作方式,減少上下樓層用戶之間的漏水維修衝突及噪音干擾,方便後續維護工程。

▲ 傳統排水設計(左圖)與同層排水設計(右圖)示意圖
資料/圖片來源:內政部建築研究所《集合住宅同層排水法制化與技術規範修訂之研究》
當前主流的同層排水工法有四種:降板式、架高式、整體衛浴工法、及牆前排水工法。
降板式
降板式做法是將樓板高度下降25-35公分,用作管道舖設空間,再視實際情況及需求決定是採用回填灌漿補滿,或是不回填以金屬層板當作第二層板。

▲ 降板式同層排水設計同層排水設計
資料/圖片來源:內政部建築研究所《集合住宅同層排水法制化與技術規範修訂之研究》
架高式
架高式的做法則是相反,將地面高度提高25公分左右,將管線配置在架高的空間,配管一樣可以視情形決定回填或是不回填,不回填可使用預鑄水泥板。架高式做法較常見於老舊公寓改建翻新,施工方便。

▲ 架高式同層排水系統設計
資料/圖片來源:內政部建築研究所《集合住宅同層排水法制化與技術規範修訂之研究》

▲ 同層排水設備架高複層樓板免拆模免灌漿高強度-單元預鑄水泥板
整體衛浴
整體衛浴則是整套採模組套件組裝,給水及電源管線配置都在當樓層,符合同層排水定義。整體衛浴應用在日本地區十分常見,施工也簡便,但台灣市場由於民眾使用習慣及文化差異,接受度較低。
牆前排水
牆前排水則是在原牆面之外,以獨立明管配置方式代替埋設,透過骨架或輕鋼架系統將管線、水箱等衛浴設備架設於其中,再利用材料(陶瓷、石材、板材)封一面輕質牆面(假牆),將管線設備藏起來。好處是日後維修方便,對原結構牆面破壞小,明管維修可減少打除、髒亂、噪音及擾鄰糾紛。馬桶管線和水箱都隱藏於牆前空間(壁掛式),浴室地面可以保持完整美觀,也可減少水箱噪音。現已經常見於商業空間、辦公大樓使用,提供更多彈性配裝方式。

▲ 牆前排水同層排水設計
資料/圖片來源:內政部建築研究所《集合住宅同層排水法制化與技術規範修訂之研究》

▲ 將管線及水箱隱藏於假牆內

▲ 牆前排水骨架系統設計與完成示意圖

▲ 牆前排水骨架系統設計:預先規劃水槽、淋浴及馬桶位置
牆前排水工法,目前較多為新建案,商業空間所使用,優點除了較有彈性的設備配置,維修便利性之外,所需要的降板高度也較小,相應的排水設備現在也比較完備,也有越來越多業者在推動,也許在不久的將來,會有更多建設公司及建案採用。
有關同層排水法條規定,目前僅處於推廣階段,還未強制執行,不過目前已有愈來愈多建築相關業者廠商在推廣,後續是否會改成強制規定還有待後續觀察。
以上資訊及參考資料來源:
-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《集合住宅同層排水法制化與技術規範修訂之研究》
- 2024國際建築趨勢高峰論壇
- (牆前)同層排水的產品及設備介紹【台灣多立材料有限公司】
- (牆前)同層排水的建築應用設計【一馥企業有限公司】